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(记者 孙睿)记者6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
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,平均海拔4058米,作为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,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。青海省南部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发源地,北部横亘青、甘两省“生命之源”祁连山,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,西部是中国“聚宝盆”柴达木盆地。青海是中国“生态高地”,被誉为“中华水塔”。
图为俯瞰青海湖。(资料图) 赵海梅 摄
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罗淑英介绍,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“耳目”、环境预警的“哨兵”,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,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。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,加快构建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形成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、地表水环境质量、地下水环境质量、土壤环境质量、声环境质量、辐射环境质量、农村环境质量、污染源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等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为科学有效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,取得积极成效。
依托三江源、青海湖、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,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、水利、农业农村、林草、气象等部门,在重点区域建成22个综合站点和1454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网络。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联动、协作工作机制。通过充分发挥多部门多要素专业监测优势,生态监测综合能力显著增强。
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,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由49个增加到72个,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由76个增加到99个,增设地下水监测点27个,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也全面启动。同时加强咸水湖、盐湖水体监测能力建设,研究制定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,有效提升咸水湖、盐湖环境监测能力。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,拓展了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、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,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、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。
此外,建成“远距离、大范围、全方位”精确观测的“青海生态之窗”涵盖青海省五大“生态板块”,实现对重要湖库、冰川雪山、草原湿地、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。“青海生态之窗”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,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,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、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。
罗淑英表示,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(完)
中新社西双版纳12月6日电 (黄远飞 卫海林)记者6日从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,自今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至12月5日,该站在磨憨铁路口岸共计查验国际旅客列车474列次,验放来自6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旅客100186人次。
磨憨边检站铁路口岸执勤专班负责人李兵介绍,4月13日以来,磨憨铁路口岸出入境旅客多以观光休闲、探亲访友和就业商务为主。其中出入境外国籍旅客约14900人次,占总数的14.9%,老挝、泰国、新加坡籍旅客出入境人数排名前列。
“中老铁路通车前,我每次从老挝万象乘坐国际班车到中国勐腊,需要两天时间。现在坐动车5个小时就到了,方便又舒适。”老挝籍旅客Phachoumphon Thongm说。
“中老铁路开放时间长、客货流量大、通关需求多。”李兵介绍,磨憨边检站根据列车载运情况,制订专项勤务方案,分类查验国际客运列车及货运列车,细化岗位流程及时增派警力,充分发挥旅客预录预检等功能,实现联检单位协同化、数据化查验模式。同时,该站先后推出便捷通关、预约通关,开通专用通道、紧急通道等,联合口岸相关部门探索实施一站式通关服务等通关便利化举措。
12月2日,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迎来两周年,累计发送旅客2420万人次,其中老挝段374万人次;发送货物2910万吨,其中跨境货物超600万吨。(完) 【编辑:王祎】